2025.4.27 北京人艺《风雪夜归人》
《风雪夜归人》在北京人艺的首演是在 1957 年 4 月 27 日,此后北京人艺再未复排过该剧。2025 年 4 月 27 日距离 1957 年 4 月 27 日恰好是 68 年整。
《风雪夜归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由吴祖光创作于 1942 年。在《风雪夜归人》发表以及随后在重庆、上海等地上演之后,在戏剧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坦白讲,我没从这部话剧中看懂多少爱情,魏莲生和玉春之间的感情似乎缺乏足够的铺垫,我看到更多的是对自由的追寻。在我看来,玉春之于魏莲生,作为思想启蒙者的角色更多些,作为恋人的角色则少些。作者自己也说:“写这个剧本时,我为的是提出一个思考很久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么活着?“
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也有一些细微的对应。如玉春和李容生都在魏莲生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前者看到的是曾经作为笼中之鸟可怜而不自知的自己,所以玉春鼓励魏莲生想一想从未想过的事,同她一起追寻自由,即便最后如蜉蝣朝生暮死。后者看到的则是自己幻想的、羡慕的那个平行世界倒嗓后非但没有黯然失色而反更胜往昔的名角自己,所以李容生劝魏莲生珍惜现在,珍惜有人用八种叫好声给他捧场的现在。
玉春的觉醒当然值得歌颂,但未必对李容生就全然是批判。小时候我们看《放羊的孩子》公益广告,听到“放羊,挣钱,娶媳妇,生娃,放羊”时,多有嘲笑和批判其无知。长大后我们才发觉,原来我们就是新时代的放羊娃。如果说放羊娃“无知”,那“上大学,找个好工作挣钱,娶媳妇,生娃,上大学”又比放羊娃“有知”在哪里呢?每个人都是活在自己的认知中的,每个人的认知都是片面的。“无知”还是“有知”远不如自洽重要。有时候我会羡慕“放羊娃”,因为在他的认知中生活就应该是那样的,所以他活得不拧巴。可是,一旦你知道人生除了“放羊,挣钱,娶媳妇,生娃,放羊”还有其他选项后,就再也回不去了。所以我会想,如果魏莲生选择听取李容生的建议,或者魏莲生根本就没有认识玉春,没有因玉春而觉醒,而是沿着原本的轨迹走下去,那就是浑浑噩噩么?那怎么样才不算是浑浑噩噩呢?
人生不是游戏,没有什么主线任务一定要去完成,更没有主线任务完成的那一刻。求学时期的阶段性目标明确,我们在假期可以做到心安理得、肆无忌惮地玩,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是在主线剧情进度上的,假期是在等待下一段主线剧情的开启。但是步入工作后,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导致没有了求学时期心安理得的放松,取而代之的是空虚和焦虑,即便是玩游戏,也鲜有通关剧情后的感慨和回味,更多的则是通关剧情后的虚无感。
存在主义认为,人生本无预设的意义,但人可以通过自由选择赋予它意义。我也读过几部加缪的著作,但只是猪八戒吃人生果——不知其味。其实我看书也是黑瞎子掰苞米——掰一个丢一个,一本书看完后没过多久就忘光了。对于哲学我是一窍不通,更回答不了“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么活着?”这样的问题。但我对兰小欢的一句话深以为然,从回报的角度来说,最好的回报之一是回忆,回忆可以反复消费,且越老越值钱。所以对自己好一点,活得好一点!